通知公告
工勘院先進人物鄭穎悟同志事跡
發布日期:2016-10-17     作者: 綜合管理部  
  瀏覽數:10    分享到:
技術與責任并行為政府擔責、為社會服務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我叫鄭穎悟,1982年出生于關中平原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2006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同年8月進入陜西核工業工程勘察院地災工勘中心工作。經過自身多年的努力和陜核工勘平臺的支持領導的信任,我從一名普通的一線技術員逐漸成長為院中層干部,現任陜西核工業工程勘察院院長助理、院團委書記兼地災評估一公司經理;并于2011年7月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產黨。
十年來風雨兼程,十年來不忘初心。今天,我站在這里,我代表的不僅僅是我自己,更是陜核工勘八十余名一線技術人員。在院“誠信、優質、高效、安全”經營理念和“共享、互助、進取、敬業”精神的引領下,我們八十余名一線技術人員不畏艱辛,勇往直前。無論是在震后的殘垣斷壁,還是洪水過后的滿目凄涼,抑或是滑坡救援現場的斷壁之上,都能看到我們陜核工勘人的足跡。陜核人不畏艱險的精神和嚴于技術的工作態度,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也獲得了無數的榮譽。
今天,我站在這里,過往十年的工作中的點滴片段,如同電影屏幕一般,在我的腦海中不斷閃現。誠然,我們做的每件具體的事情瑣碎又平凡,但正是這些平凡而微小的事情,鑄就了我們陜核工勘人的精神。我希望把其中一些刻骨銘心的瞬間,和大家一起分享。
那是2008年一個普通的冬日,但那個冬天卻并不平凡。2008年1月10日起,我國多個省份出現大范圍的低溫,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1月13日,西安的天空稍稍有點放晴,我低著頭在電腦前忙碌著,偶爾抬起頭望望窗外,計劃著晚上的活動。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打破了辦公室的寧靜。領導徑直走到我的面前說:“剛剛接到延長石油南區勘探指揮部的電話,委托我們對甘泉集輸污水處理站建設場地滑坡進行勘查設計,時間緊任務重,你們幾個現在就收拾儀器和設備準備出發。”當時的我內心有一萬個不情愿,但是出于對工作的負責態度,我們幾個還是出發了。
當天下午我們帶著鉆機趕到了甘泉縣一個偏僻的山溝里,在項目工地附近找到了一孔窯洞住下,稍作休整又來到項目現場進行了踏勘。陜北的冬天,天黑的格外的早,等我們回到窯洞的時候天已經全黑了,當晚安排了第二天的工作,我們早早休息了。在一陣雞鳴聲中,我起床了,當我推開窯洞門,走出窯洞時,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真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美景如斯,我卻無心欣賞。擺在我們眼前的任務是大雪封山,我們的鉆機如何才能到達山頂的預設孔位,工期緊、任務重,由不得我們半點怠慢。
在跟機長溝通之后,我們決定把鉆機拆掉,一件一件的扛到山頂,然后再組裝。但是此時的山村里連一個青壯年都找不到,沒辦法,只能我們兩名技術人員和三名鉆機師傅一起扛了。此時地上的雪已漫過我的腳面,我們五個人一根一根鉆桿,一個一個鉆頭、機架,柴油機,步履蹣跚,一件一件的從海拔1460m,抬到海拔1540m,一次一次的摔倒,再爬起來,就這樣一次一次的嘗試,待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我們終于將幾千斤的鉆機樹立在了山頂的預定孔位。
完成任務后,我們幾個人癱坐在雪地里,抓一把雪塞進嘴里,心里滿是成就感,終于可以開機了。此時困難又降臨了,水,沒有水怎么辦?離我們最近的水源直線距離500多米的山腳下,沒有別的辦法了,只有我們去一桶一桶的抬了。20天的野外奮戰工作中,零下十七八度的惡劣環境下,我們天天站在幾十公分厚的雪地里,凜冽的寒風呼呼的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經過一整天刺骨寒風的洗禮,臉部都已經失去了知覺,晚上鉆在被窩里,僵凍的臉慢慢的恢復知覺,“掙巴掙巴”的疼,大半個晚上不能入睡。就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我們堅持了近一個月的時間,用頑強的意志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并圓滿的完成了任務,得到了業主的贊許,也為后續的項目奠定了基礎。
這是一個夏天的夜晚,也是陜西汛期的夜晚。2010年7月23日晚8時至7月24日上午12時,山陽縣遭遇百年一遇強降水襲擊,引發大量山體滑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7月25日,我們部門接到山陽縣國土資源局的請求,希望我們能對山陽災后地質災害排查提供技術支持。
接到請求后,我們立即組織技術人員,于25日下午趕赴山陽縣,簡單與國土局相關領導溝通后,隨即趕赴受災嚴重的高壩鎮。由于高速公路被洪水沖垮,我們只能順延河道邊的鄉道緩慢行駛,司機師傅緊張的駕駛著,一方面躲避著被洪水沖垮的河堤,另一方面還要警惕著山頂滾落的孤石,車輛行駛到距離排查現場約10km的地方,車停了下來。眼前的一幕震撼了我們:原先順著山腳修筑的混凝土道路被整體向河溝推移了兩三米,而且路面已經發生了嚴重破壞,車輛已經無法通行了,我們只能步行進山了。
背起背包,頂著炎炎烈日,在悶熱的空氣中我們順著被沖毀的道路艱難的“爬行”著,一面小心著腳下,以防采空滑落水中,一面注意著側面山體上隨時滑落的孤石,我們一步步艱難的奔赴目的地,路途到處是洪水過后留下的狼藉和凄涼,倒落的樹木、堆積的泥石流、沖毀的道路、半壁民宅等等,讓人心驚肉跳。
經過2個多小時的艱難“爬行”,我們到達了受災最嚴重的橋兒溝,當我們順著溝口的堆積物爬進的時候,眼前的一幕讓我至今無法忘記,遠處兩個山體已經完全滑落,整溝被滑坡的堆積物抬高了兩三米,山腳下孤零零的矗立著幾處塌落的民房,四處散落著一些日常用品,有衣物、鍋碗瓢盆、遙控器、還有課本,還有剛剛祭祀留下的香燭。這次洪水災害中橋兒溝滑坡造成6人死亡、18人失蹤、3人受傷,10戶53間房屋被毀。
懷著沉痛的心情,我們認真查看著周邊山體的狀況,書寫著技術報告。就這樣,我們在五天多了時間里,步行100余公里,為山陽縣排查了高壩、銀花等六個鄉鎮。
2008年5.12“汶川地震”我們在這里;
2010年4.14“玉樹地震”我們在這里;
2010年7.23“山陽洪水”我們在這里;
2013年7.11“延安暴雨”我們在這里;
2015年8.12“山陽滑坡”我們在這里;
2016年,陜核工勘院作為對口安康市、漢中市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單位,我們依舊在這里。
災情就是命令,無論前方有多危險多困難,陜核工勘的技術人員都會依然前行,堅強面對。因為我們心中有一個信念:我們沖在前方,后方的百姓和家人就能安居樂業。
有哲人曾經說過,人生沒有草稿,每一篇都是正文。我覺得,十年的工作經歷,讓我對地災防治工作累積了深厚的感情,我的人生理想已經和地災防治工作緊緊聯系在一起。過去的榮譽離不開領導的鼓勵,同事的幫助,家人的支持,感謝我身邊的每一個人。面對下一個十年,我會一如既往保持這份安于平凡、勇于進取、樂于奉獻的心態,走好未來的每一步。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