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要聞
中國礦業報 | 華夏龍脈的忠誠衛士——記陜西核工業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的使命與擔當
感言:
近年來,陜西核工業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在中陜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堅強領導下,始終發揚核地質“三光榮”“四特別”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勁,攻堅克難、砥礪奮進,不斷創新生態修復理念,打造生態修復新模式,為實現秦嶺區域“山青、水凈、坡綠”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陜西核工業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把握時代主題,抓住歷史機遇,發揮技術優勢,以只爭朝夕的拼勁、鍥而不舍的韌勁、敢為人先的闖勁肩負起時代使命,以實際行動助力“雙碳”戰略目標早日實現。
黨委書記、董事長 岳榮昌
山陽縣8·12山體滑坡治理勘查設計祭祀廣場
在秦嶺的高山峽谷之間,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頭頂安全帽,腳蹬登山鞋,身著越野裝,穿梭于崇山峻嶺,忠實履行著他們特別而神圣的職責。
他們就是一群來自陜西核工業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下稱“陜核工勘院”)的地質工作者,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秦嶺衛士”。
秦嶺山川逶迤,氣勢磅礴,被尊為華夏文明的龍脈,是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從地圖上看,秦嶺位于中國版圖的正中央,是四川盆地和黃土高原的分界線,也是黃河和長江的分界線。秦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因此,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事關秦嶺地區發展,事關全國生態環境大局。中陜核工業集團及時進行產業微轉型,圍繞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謀篇布局。
陜核工勘院作為中陜核工業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近年來,根據中陜核工業集團的戰略部署,先后在秦嶺區域開展了多項生態環境修復項目,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為實現秦嶺“山青、水凈、坡綠”做出了積極貢獻。
漢中佛坪應急排查現場
1 夯實人才基礎,為秦嶺保護筑牢技術屏障
陜核工勘院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企業發展,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從成立生態修復公司、強化知識培訓、科技創新等方面入手,助推秦嶺生態保護再上新臺階。
根據中陜核工業集團的工作安排,陜核工勘院首先成立了生態修復公司。同時,為進一步在生態修復領域展現新作為,陜核工勘院積極響應號召,組建了一支由副總工程師牽頭、多名生態修復領域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組成的高素質專業化生態修復隊伍,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是強化專業知識培訓。為深入了解生態修復業務領域,豐富知識儲備,陜核工勘院先后組織召開“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培訓會、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政策業務培訓會、“碳匯+”、“雙碳”戰略與綠色經濟專題講座等多項大型專題培訓,并多次在中國西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學術論壇進行學術交流,及時了解生態環境保護前沿領域的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更新技術人員知識儲備,拓展工作思路方法,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撐。
三是深化科技自主創新。產學研相結合是提高技術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近年來,陜核工勘院依托校企聯合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平臺,不斷加大在生態修復產業領域的科研工作,設立秦嶺區域相關科研項目10余項,完成秦創原科技創新重點項目《滑坡預警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形成《陜西省秦嶺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技術圖集》,取得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并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研保障。
普適型監測預警項目檢查
2 做好災害防治,為秦嶺保護筑牢安全屏障
安康、漢中地處秦巴山區,是秦嶺南側生態保護的重點區域,也是陜西省地質災害隱患點較多區域。近年來,陜核工勘院通過開展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地質災害勘查設計、監測預警等工作,進一步提升了秦嶺南部山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能力,切實提高了秦嶺山區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水平,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秦嶺地區特殊的地質環境,是其生態系統的基礎組成,也是區內地質災害的孕災基礎,開展秦嶺范圍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摸清秦嶺范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育地帶和數量,完成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劃定,對區內生態安全具有基礎保障作用。
近年來,陜核工勘院在安康、漢中、商洛、西安、渭南、寶雞等6市開展了1∶50000地質災害風險調查和1∶10000城鎮(街道)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工作,累計實施調查項目50多個,通過遙感、無人機航測、地面調查、勘探取樣及分析測試等手段,進一步查明了區域的地質環境特征,孕災地質背景和生態要素本底特征,基本查清了地質災害及隱患,確定了風險區,為秦嶺區域內防災減災、國土空間規劃和地質災害風險普查工作提供了基礎資料。
與此同時,陜核工勘院大范圍開展秦嶺區域地質災害排危除險,保障秦嶺區域生態和人居環境。每到汛期,陜核工勘院積極主動參與地質災害搶險工作,為秦嶺區域地質災害防治區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2014年,按照陜西省委省政府陜南移民搬遷的總體安排,陜核工勘院承接了安康、漢中、商洛等縣區移民搬遷護坡擋墻勘查設計項目,在選點及設計中,切實發揮技術優勢,實施生態搬遷,既改善了陜南地區的人居環境,也避免了對秦嶺生態環境的破壞,真正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15年,山陽縣“8·12”特大山體滑坡,陜核工勘院迅速出擊,第一時間參與到救災減災排查工作中,成為現場唯一參與救援的企業隊伍。技術人員直面危險、迎難而上,現場踏勘,逐一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為現場救援提供技術支撐,并夜以繼日優質高效完成了《山陽縣8·12山體滑坡次生災害應急處置方案》。救援結束后,商洛市委市政府和山陽縣委縣政府專程送錦旗致謝。
2017年,安康市遭遇60年來最強降雨天氣,暴雨侵襲下的安康各地,地質災害隱患叢生。面對惡劣的天氣狀況,陜核工勘院立即派出專業隊伍,奔赴安康轄下各縣鄉村地質災害隱患點,全力以赴完成安康市10個縣區81個鄉鎮227個行政村320處的地質災害點應急處置工作,打贏了災害防治的攻堅戰。
2020年,略陽縣發生歷史罕見的持續強降雨,被侵蝕的山體隱患遍布,接獲預報預警情況后,陜核工勘院專業隊伍迅速行動,在略陽全縣范圍內展開地災隱患排查,累計排查隱患點322處,開展應急調查處置105處,撤離群眾197戶734人,最大限度地減輕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2021年8月,勉縣遭受特大暴雨襲擊,最大降雨量237.7毫米,最大小時雨量72.5毫米,為該縣有氣象監測數據以來極值。全縣18個鎮(街)受災。此次暴雨導致勉縣縣城出現大面積內澇,農業、交通、電力、通訊、水利等設施損毀嚴重。災情就是命令,陜核工勘院火速出擊,對1個街道辦、17個鎮300個上報災險情點進行了應急排查,為迅速開展的災害處置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2020年以來,在自然資源部的統一部署下,陜西省逐步推廣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預警普適型設備試用示范工作。陜核工勘院先后承擔了秦嶺區域安康、漢中、商洛、西安等多個區縣2000余處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設備設計安裝方案及設備運行維護任務,依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實現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與查詢,處理預警信息約2000余條/年。
為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工作效率和質量,陜核工勘院成立了監測預警專職部門,積極與各縣區探討解決在線率、閾值設定、模型優化等問題,24小時在線處置分析監測預警信息,對各縣區地質災害監測責任人進行系統培訓,構筑專群結合的基礎防線。據統計,監測預警平臺已經有效預警地質災害110余起,成功實現地質災害“人防+技防”雙保險,切實提高秦嶺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
3 精心完成項目修復,為秦嶺保護筑牢生態屏障
近年來,陜核工勘院立足新發展格局、把握新發展機遇,以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為己任,在秦嶺地區礦山生態綜合調查項目中,累計調查礦山367個,針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與治理修復現狀,劃分了自然恢復區、人工輔助修復區和人工修復區,其中重點恢復治理區面積3668.54平方千米,并完善了174個歷史遺留礦山的檔案,形成了“一礦一檔”,為秦嶺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修復提供基礎資料,為礦山生態修復監督管理提供依據。
與此同時,陜核工勘院還完成了多個秦嶺地區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整體改善了治理區的生態系統功能。西安市鄠邑區澇峪紙坊村甘岔溝特大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位于鄠邑區森林旅游景區管理局紙坊村三組,前期采礦活動形成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急需治理。陜核工勘院在施工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遵照“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的總體原則,共清理危巖浮石總面積25330平方米、溝道坡面整治工程總面積11.6公頃,場地覆土綠化34畝。西安市鄠邑區瑞德寶爾黃柏峪建筑石料礦,是秦嶺北麓亟待修復治理的一個歷史遺留礦點,該項目共恢復林地35.3公頃,鞏固廢渣約80萬立方米,清除棄渣約20萬立方米,達到了很好的生態修復效果。
在此基礎上,陜核工勘院積極參與實施秦嶺區域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完成了秦嶺區域多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顯著提升了秦嶺生態系統質量。在實施鎮坪縣竹溪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中,技術人員以筑牢秦嶺綠色生態屏障、維護生物多樣性為方針,把改善水生態,增強堤岸保護農田能力、治理水土流失、農田生態等有機結合,達到集“生態系統穩定+生態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鄉村振興”功能為一體的“河安、水暢、岸綠、民富”的目的。
在實施太白縣紅巖河流域上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中,技術人員按照“保持水土資源,恢復自然生態”的理念,突出水資源涵養和合理利用措施,采取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輔助再生和局部生態重建的修復模式,將人工修復區劃分為一帶、兩岸和三坡3個生態保護修復單元,實現點、線、面修復的疊加效應,實現多維度、立體式推進,最終達到提升生態功能,扭轉生態系統退化趨勢,逐步恢復生態多樣性的目的。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空間發展的指南,是對一定區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在空間和時間上作出的總體部署與統籌安排。近年來,陜核工勘院先后承接了安康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和紫陽縣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等項目。在項目實施中,陜核工勘院通過生態本底調查分析、生態脆弱性及恢復力評價等,確定城鎮、農村、生態空間的主要生態問題及應對措施,并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銜接國家、省、市級相關規劃及任務要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為主線,確定生態修復總體布局及重點項目,構建生態節點及生態廊道,確保秦嶺區域生態系統有效提升。
4 傾力科普宣傳,為秦嶺保護筑牢文化屏障
陜核工勘院充分發揮技術優勢,認真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推廣地質災害防治經驗,多次深入鄉鎮、學校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培訓。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陜核工勘院累計協助安康、漢中等市縣兩級自然資源部門,開展培訓近550余場,培訓人員20000余人,切實提高了基層干部群眾地質災害的防御能力和群測群防水平,有效提升了受威脅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陜西省自然資源科普大賽是全省自然資源科技工作者、科普愛好者詮釋自然資源科學知識和技術方法、弘揚科學精神,講述山水林田湖草沙美麗故事、展示自然資源人精神風采的重要陣地。近年來,陜核工勘院切實履行高新技術企業新時代自然資源科普的社會職責,積極參加自然資源科普大賽,用實際行動傳遞生態修復、地災防治科普之聲。
2022年,陜核工勘院以“秦嶺”為主題,深入闡述了秦嶺中央水塔、中央物種基因庫、天然氧吧的美名原因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講述了秦嶺的生態現狀和產業發展,用實際行動傳遞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深遠意義,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綠水豐漣漪,青山多繡綺。在今后的工作中,陜核工勘院將牢記職責使命,努力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在生態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礦山生態環境等領域不斷探索提升,努力打造出一支生態修復鐵軍,讓秦嶺的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良工鍛煉凡幾年,鑄得寶劍名龍泉。卓越的工作業績,使陜核工勘院獲得各方高度認可,先后榮獲“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狀”,陜西省國資委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西安市文明單位”等稱號。此外,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中,獲得中國核工業勘察設計協會頒發的“優秀勘察設計單位”榮譽稱號。
編輯辣評:
為實現秦嶺的“山青、水凈、坡綠”,陜西核工業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努力打造出了一支生態修復的鐵軍,在生態修復、山水林田湖草沙、礦山生態環境等領域不斷探索提升,并得到各方的高度認可。華夏龍脈的忠誠衛士,未來可期。